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

发布日期:2010-04-08   作者:巴丹 主编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0年1月   点击量:628

内容简介

费孝通、张光斗、金庸、何祚庥、茅于轼、葛翠琳、邓友梅、孙幼军、金波、张美妮、柳斌、陈四益、叶永烈、蒋子龙、陆天明、二月河、张之路、余秋雨、唐浩明、梁衡、肖复兴、梁晓声、高洪波、赵丽宏、贾平凹、陈村、刘醒龙、周梅森、池莉、余华、吴为山、白岩松、杨鹏。这是一份大体按年龄排序的名单。33位文化精英,33个阅读标兵。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书籍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许多名人的成功,都可以直接追溯到他们的读书经历。他们站在阅读的前沿,以自己宝贵的读书经验,为今天的青少年从阅读走向成功提供范例。他们共同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本堪称前所未有的阅读指导书。

通过对文化名人成功阅读方式的梳理和推介,本书力求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营建新的阅读文化、阅读理念,宣扬新的阅读形式,提供新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巴丹,本名向幼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电视节目策划人。中央电视台《动画城》制片人。1995年正式进入央视、参与多档著名少儿栏目的策划和制作。已出版《诗心玫瑰》、《魅力制造》、《阅读改变人生》等多部著作。

目录

读书是人生的大事(代序)

阅读改变人生

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张光斗:皓首穷经的追求

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何祚庥: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

茅于轼:用书籍丰富人生

葛翠琳:童话里的姹紫嫣红

邓友梅:书是战士的武器

孙幼军:给孩子一个童话世界

金波: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美好

张美妮:读书给人生以光辉

柳斌:读书即是享受人生

陈四益:读书使人避免轻信和盲从

叶永烈:读高尚的书,是在与高尚的人谈话

蒋子龙:书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学

陆天明:书是没有终点的人生

二月河:随缘读书,学问自在

张之路:读书需要与人交流

余秋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

唐浩明:一天不读书便感到有所欠缺

梁衡:书是青少年的指路标

肖复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梁晓声:无书不成眠

高洪波:一书在手,万事皆忘

赵丽宏: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贾平凹:读书有福

陈村:站着做人,躺着读书

刘醒龙:读书是一种自由的境界

周梅森:读书改变生命的质量

池莉:阅读使生命的历程更久远

余华:选择书籍犹如选择人生道路

吴为山:借鉴前人,延伸自我

白岩松:让我感动的作品是经典

杨鹏:好书使我们触摸到世界的心灵

后记:感谢

再记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专门指导孩子读书的书。

——费孝通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当今之世,人之患在不好读书。过来人的阅读经验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柳斌书

是青少年的指路标。青少年刚学会识字就面对一个茫然的世界。这样一本指导读书的书,其实是教给他们怎样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其意义已超出阅读本身。

——梁衡书

是人类智慧的汇集。优秀学人读书的体会仿佛思想火花之闪耀,它将照亮年轻学子的心灵。

——吴为山

引导青少年阅读,是成年人的义务。因此,我们在这里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这些意见来自一个成功的读书群体,相信会对广大青少年的阅读有所启迪。

——周梅森

这本书可以让青少年看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历史,所以选择书籍就像选择人生道路一样,要靠自己来决定。

——余华

信息爆炸的时代,报刊书籍浩如烟海。出版这本书,能让初涉尘世的青少年有选择地读些好书。同时,前人的读书经验和历程也有着珍贵的借鉴作用。

——张之路

本书的意义在于诱导青少年阅读,而诱导阅读,对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是最重要的。

——池莉

书摘

费孝通:强国梦从读书开始

一生为学术

我是1930年从东吴大学转到燕京大学的。我原来不是搞社会学的。原本想学医,到了北大,才开始学社会学,这是我学术生命的开端。

这个决定是在20岁那年作出的,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人们的病痛不仅来自身体,其实,来自社会的病痛更加深重。所以,我决心不再学医为一个一个人治病,而要学习社会科学去治疗社会的疾病。这些想法和鲁迅、冰心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在北大读书时,教我的老师恰恰是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先生,他提出了社会学要中国化的问题,还提出要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实地调查。吴先生的这两个观点为中国的社会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气。我受这个影响极大,我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正是这样。

1980年,组织上给我平了反,决定重建社会学系。这时,我们中国的社会学实际已中断了27年,我的老师一辈活着的寥若晨星,我自己也70岁了。怎么办呢?一门学科可以挥之即去,却不能唤之即来,一旦中断后想恢复或重建时,就得从培养人做起。因为科学知识需要积累,需要一代代相传,没有这种薪火相传,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所以,当时就决定在大学里设置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为重建社会学贡献了力量。就在北大社会学系成立之后,我应聘为这个系的兼任教授。1985年,我离开社科院,开始主持北大的社会学研究站。由于我并不在北大编制之内,所以有时加上名誉两字,但这绝非挂名,而是实职,因为我有任务,如讲课、带研究生和指导研究工作。我把主要精力放到北大,还是为了要在中国重建社会学中贯彻吴文藻先生提出的社会学要中国化的思路。

我最喜欢教书。我搞了一辈子教育,我也喜欢别人叫我老师。为什么呢?我认为学问是一生的事情,学问是立身之本。没有学问不行,我把学术视作我的生命。咱们中国古人讲,要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很重要啊!学术正是这“三立”的根本。要以学为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可以讲,我一生都是为了学术,没有别的东西。我这辈子学术的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志在富民。

……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