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千年沉重

发布日期:2010-04-08   作者:胡平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1月   点击量:887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胡平近年思考地域文化、知识分子命运及社会现象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全书由“千年”、“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莫忘沉重”三大部分组成。在客观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作者以他敏锐的感悟与笔触,纵横捭阖,谈古论今,“上穷碧落下黄泉”,对一个个重大历史谜团、现实因窘、文人心态作了深层的剖析与解读。在“千年”中,作者以一个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内陆省区为标本,充满深情地揭示了其沧桑更迭、白云苍狗、兴衰荣枯、长恨浩歌,其间所表现的桑梓情、赤子心,无不令人潸然。“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以儿子致父亲书信的形式,通过四十余年来父亲命运的跌宕起伏、悲欢相续,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贲张,凸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那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与人格情怀。“莫忘沉重”乃作者十多年来一贯坚持文学要介入生活的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以“不信春天唤不回”的炽热情怀,具体而真切地表露了一个时代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拒绝沉重,可总得有百分之一的人守望并解读沉重。否则,社会便是一只轻飘飘的舢板,极易在风浪中倾覆。如此滚烫的关切之情与拳拳之心,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大文化的蕴藉、大视野的格局,还有是文学又跨文学的表现,是本书的显著特色,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无不跃然于字里行间,这一切对正处于世纪之交而又欢呼更深层改革的当代读者来说,皆具有相当的震撼力,同时也不无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胡平,籍贯江西南昌。读完高中,恰逢“文革”,在当了10年工人后,197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教了一年书,此后大抵以创作为业,现为南昌大学当代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著作13种,达300万字。《世界大串联》、《中国的眸子》、《子午线上的大鸟》等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以及《人民日报》杂文一等奖,台湾《中国时报》报告文学首奖等奖项。

目录

千年——传统中国、乡村中国、内陆中国之文化描述

青铜伏鸟双尾虎(序)

一、江西人的尴尬

二、锦缎包裹着的软垫

乡村中国发生的事情

四、一面做了l50年的镜子

五、其实忧患远大于欢乐

不再是秦兵马俑的脸——给父亲的五封信

一、我第一次走近你

二、道一声平安

三、忽略了的玄机

四、毛主席不要你操这份心

五、“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莫忘沉重

一、风尘无法湮灭的历史

二、是挥斥显梦,还是礼赞过去?

三、引信尚未能拆下

四、一块美丽的纱巾

五、让上帝去发笑吧!

附录

书摘

似乎能够这样说,当神州大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在中原的皇天后土时,江西成了一块锦缎包裹着的软垫,经济上已经得到深度开发、远比北方繁荣的南方,伏在这块软垫上端恭地叩拜着中原的皇权。

(一)

后人只有去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里,才能触摸到宋时月儿弯弯照豫章城头的赣地,还有明代马蹄声声踏破梅关晨雾的江西。

在这两个朝代的诗文中,江西常常是一派悠然的田园风光,让一位位高山流水的行吟诗人,卸下了满肩的风尘——

稻秧正青白鹭下,桑椹烂紫黄鹏鸣……

泥行扶犁咤新犊,野馌烧笋炊香粳……(陆游:《小憩前平院戏书触目》)

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江水绿……

暑风泛花兰芷香,秋日篱落明青黄……(范成大:《清江道中橘园甚伙》)

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柔陌上来……(辛弃疾:《鹅湖归病起作》)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水底签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苏轼:《赠王子直秀才》)

稻谷,桑麻,茶叶,柑橘……还有山岚与天籁随四季更迭的丰富色彩,将一个江西滋养得精血饱满。北宋每年由东南六路漕运大米六百万石给京都,其中江南西路居第三位。到了南宋,“惟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然以今日计,诸路共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所出为尤多。”(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考虑到两宋时期,饶州、信州、南康军还属于江南东路,加上这几个州的税粮,江西应该与两浙路不相上下。宋徽宗崇宁元年,是1102年,这一年里作过一次统计,全国户口总数为2026万,其中江西则是201万,约占十分之一,为全国之首。到了明代,江西人口开始次于浙江,居全国十三个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交纳给中央的税粮超过了浙江。

在云锦一样拂荡的窑火前,在打造舟船的工棚里,江西也是一个汗光闪闪、胸背上的肌肉一块块紫铜般饱绽的汉子——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