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国史札记

发布日期:2010-04-09   作者:林蕴晖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5月   点击量:640

编辑推荐

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为何被提出者毛泽东本人放弃?

如何评价刘少奇的“剥削有功”说、“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思想,以及他所重申的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

造成一九五七年以后的曲折,原因很多,仅就中共八大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而言,是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矛盾?

“文化大革命”的原始动因,与一九五三年总路线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有没有内在联系?

解放思想,仅仅是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还是包括要从一九三六年斯大林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下解放出来?

姓“资”姓“社”的问题为什么总是困扰着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为什么总是受到调侃?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权在巨变瓦解中崩溃,而中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欣欣向荣,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如何评估邓小平的历史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依据长期积累的档案资料与深厚的理论功底,并本着重新审视历史,既要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又必须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去总结历史提供的经验教训的立场,对共和国六十年来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不少独立见解,廓清了许多历史之谜,也澄清了多年来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观点与说法。

本书与本社去年出版的《国史札记事件篇》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分别从史实与理论两方面着手,对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剖析、研究,从而使广大读者能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如何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如何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林蕴晖,193212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92年退休前为国防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当代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奠基创业》(《中国二十世纪全史》第七卷,专著);《辅助建国》(《刘少奇之路》第三卷,专著);《共和国年轮——1953》(专著):《凯歌行进的时期》(合著);《人民公社狂想曲》(合著);《风雨兼程一新中国四十年发展战略的演变》(主编):《人民共和国春秋实录》(主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21册(主编)。

目录

代序:读林蕴晖《走出误区》

自序

战略转轨

毛泽东首创新民主主义

张闻天论“新式资本主义”

是否允许农民劳动发财的争论

要使资本主义十五年绝种

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理论原因

一九五三年的历史定位

为何没有一条刘少奇路线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再思考

胡绳晚年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考拾零

探索悖论

1956年要事述评

刘少奇为准备中共八大作调查

苏共二十大以后周恩来的思考

在矛盾中起步探索自己的路

两类矛盾学说与对国际共运经验的总结

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穷二白”说与共产主义空想

由改革走向反改革的历程

理论的误区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晚年张闻天对社会主义的思考

拨乱创新

社会主义历史的新起点

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

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苏东垮台的教训与邓小平的贡献

毛泽东与邓小平两种不同的高速发展思路

毛、刘、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之同异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破教条主义立唯物史观

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转型

党史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附录: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失败原因辨析

再读龚育之《党史札记》

谈谈中共党史研究中的“新八股”

后记

书摘

战略转轨

毛泽东首创新民主主义

要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否要经过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当年在为中国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革命志士,是付出过极大代价的。一种意见认为,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不发展,中国革命只能先由资产阶级领导,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以后,建立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以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另一种意见认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领导革命,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同领导的人民大革命,又因资产阶级的叛变而告失败,表明在中国必须要同时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以“毕其功于一役”,使社会主义一步到位。从1924年到1934年这十年多时间的革命实践,证明这两种政治主张都是错误的,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实际,因而都走不通。在这里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革命与本国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关系。

创造性回答这个历史课题的,其功绩首推毛泽东。这就是由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心内容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个理论在1940年代臻于成熟,其代表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毛泽东命名的“毛泽东思想”,其核心就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经过民主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中国式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至于为什么要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过程,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曾有过透辟分析。他说,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据此,他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必须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民生计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保障一切正当的私有财产。

……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