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复归的素人——我父亲的文字与记忆

发布日期:2010-04-09   作者:徐干生 著,徐贲 编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   点击量:868

编辑推荐

继《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和《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之后,徐贲以辑存父亲遗文的方式作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私人记忆,这些文字不仅留下了曲折无奈的心史踪迹,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在我居住的这个冷酷险恶的社会里,我必须绝口不表露自己的灵魂,也绝不诉说自己的愿望。一旦让人们瞥见我天性中较高尚的一面,他们就会把我撕裂成纷纷的碎片。

——罗庚·史密斯《白日梦》

内容简介

这里记忆的是一个经历了从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到九十年代“后文革”的文化人。他“既无旧恩可报,也无新功可求”,大半生都在小心翼翼地躲避思想罗网和政治漩涡。他以自己的为人处事实行了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在时局清明的时候,用心做事、谨言慎行;在时局动荡的时候,守拙安愚、有所不为。他痛苦于内,宁静于外,养成一种可称为“犬儒”的淡泊和怀疑。这种清醒自明帮助他度过苦闷迷茫、坎壈困顿的岁月,而最终没有变成一个忧郁者和厌世者。惟如此,才有了这里的文字见证。

徐干生(1920-1998),江苏淮安人,1945年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从1938年开始在章靳以主编的《国民公报》副刊“文群”、夏衍主编的《野草》、《大公报》副刊“文艺”、《诗月报》、《珞珈周报》、《中国诗艺》等报刊上以王瑶、秦淮碧、乐山等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诗作如《俚歌》、《河边》、《高音诗》等先后收入了《中国现代格律诗选》、《中国四十年代诗选》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诗歌第一集、第二集》。1949年后有诗作发表于《雨花》,另有《阮诗臆绎》(将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译成新体)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本书收录了他经挚友保存到“文革”后的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的检讨、劳改日记和“文革”后的作品、翻译和回忆。

作者简介

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 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批评往何处去:一九八九年后的中国文化讨论》、《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正义和公民认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

目录

编者前言

编者序言:从40年代走来:文字与记忆

代序:复归的素人

第一部分:文学梦痕

 火烧的山

 索居

 夏日

 快乐(外三章)

 俚歌

 高音诗

 商籁

 卡桑特娜八唱

 在阳光照耀的大路上(里尔克)

 当我俩分别时(拜伦)

 给乡亲们

 诗人巴比塞的教训

 谈少年的老人

 微醉的军医官

 方振邦在车上

 诗人麦卡多(马力奈尤)

 罗庚·史密斯小品

第二部分:剖心洗脑

 1.日记一:1966821日至19661230

 2.日记二:1968911日至1969131

 3.我的经历

 4.自我检查

 5.我讲过的一些黑话和当时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文字见证

 奴性平议

 共同语言

 博士的鼻子(萨克斯)

 愚人赞(伊拉斯谟)

 阮诗臆绎:咏怀八十二首

 穷途

 “文革”亲历纪略

 行客

 哲学生的告白

 无尽

 掩卷

 一角

 寂寞

 谣曲

 小路

 断肠山

 黄昏

 爽约

 方阵

 岁月之流

 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

 八声甘州寄北:怀JS Wei

 水石战场歌

 孔融故事

 嵇康故事

 美薄葬

 示长子

 示大八弟

 狼与狼与羊

 娱神小景

 散文翻译话旧

 一首佚诗的传奇

后记

书摘

第一部分:文学梦痕

编者按:这一部分中的所有诗文都只是由于纯粹的偶然,才得以被侥幸地保存下来。这些诗文都是作者40年代武汉大学时期的同学李军先生保存了三十多年,并于“文革”刚结束后的19772月寄还给作者的,几个月以后,李军先生就去世了。李军先生和作者是在1945年毕业时分手的,他所保存的作者文稿和出版物都是1945年以前的。据作者在一份“文革”后呈给苏高中领导的《失书失稿简况》(《“文革”亲历纪略》附录1)中说,他自己保存的发表作品有10万字,而那些“已发表的作品的杂志”也都在“文革”抄家时的“失书”之列。因此,这里收录的文字大概是作者自己曾保存的四分之一。因为当事人和他同时代的朋友都已逝去,再加上年代的久远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报纸、刊物不易查找,收集这些1940年代的文字也就不可能求全了。这些残件有的是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的,有的只是手稿,显然是留着作为私人的纪念,而非作为研究的资料,所以大多没有标明发表的刊物和时间。对这些作品,如果有出版和写作时间资料的,在这里都随作品说明;而其余的作品,除了知道它们是写作于1945年前的抗战时期,没有别的可以说明的了。这些早年的诗文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字记忆,它是被一个有心人很珍惜地保存下来的。而另外的许多其他记忆则已经被无情地摧毁掉了。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记忆,当人们想到要留住它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太晚了。

……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