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宪法变迁论

发布日期:2010-04-09   作者:秦前红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点击量:667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了宪法和社会现实的不同特性及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宪法和社会现实协调的各种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宪法规范和社会现实的价值衡量,宪法变迁的各种原因以及宪法变迁应遵循的形式和方法等等;最后再进一步以上述结论为指导,具体探讨了中国宪法修改和吕国加入WTO后宪政体制的整合等关联问题。全书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内容和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是作者在本书中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事业实际是变宪、变法的事业,中国目前不宜全面修宪,中国宪法演进应注重传统的积累,宪法变迁要实现非理性变迁向理性变迁的转化,中国要重视运用宪法解释、宪法惯例等变迁机制,这些观点从别外一个层面为“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作了强有力的证明。

作者简介

男,196411月出生,法学博士。1981-1988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88年获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政府首席行政复议专家等职务,2006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被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新疆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出版有专著《宪法变迁论》、《社会主义宪政研究》,并主编了《行政监察学》、《通向二十一世纪法治之路》、《新宪法学》、《比较宪法学》和《宪法案例》等十多部著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新华文摘》、《法学评论》、《高校社科学报文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司法部重点项目1项,主持湖北省、武汉市人大研究项目4项,主持武汉大学项目2项。先后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奖、中国法学会“首届优秀法学成果奖”三等奖、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首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和武汉市第四次法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其主要学术贡献有:

1)继承和发扬了武汉大学比较宪法的传统,以新的视野对各国宪法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出版《比较宪法学》一书,其体系和内容的创新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和肯定。

2)以公民、社会和国家为主线构建宪法学学科体系。著有《新宪法学》一书,受到宪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3)对宪法变迁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提出和论证了宪法变迁的原因和一般规律,于2002年出版了《宪法变迁论》一书,该书是国内宪法学者中第一部系统研究宪法变迁问题的专著。

4)在国内宪法学界,率先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宪政理论。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宪政的若干理论问题。

5)以全新视角,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研究宪法原则的新思路。撰写有《论宪法原则》、《宪法原则效力初论》等代表性论文,并即将在三联书店出版专著《宪法原则论》。

6)理论结合实际,对地方立法进行实证研究。对创办湖北省地方立法研究会做出了较大贡献,并主持多项立法起草和立法论证活动。此外,秦前红教授还积极与国外学术同行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宪法变迁概念之界定

第二节 研究宪法变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宪法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协调

第一节 宪法规范和社会现实特性及相互关系

第二节 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保持协调之基本条件

第三节 评价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协调性这标准

第三章 宪法变迁原因论

第一节 经济的原因

第二节 宪法变迁的政治原因

第三节 宪法变迁的思想文化原因

第四节 宪法变迁的法律原因

第四章 宪法变迁的途径

第一节 宪法变迁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宪法变迁的具体途径

第五章 宪法变迁的几个关联问题思考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