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

发布日期:2010-04-09   作者:资中筠 主编,陈乐民等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9月   点击量:678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文明史著作,时间跨度100年,从19世纪留给人类社会的问题谈起,分别讲述了美国、欧洲以及俄罗斯在一个世纪里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这也是一部国际关系理论著作,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时期”的一些主要特征、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及其主要的理论。作者没有拘泥于对历史事件、社会思潮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单纯叙述,而是站在这些碎片之上,“由果求因,希望能从社会发展的既成事实中找出一些规律来,不求面面俱到。”

内容简介

综观令人眼花缭乱的20世纪不免会引起一些思索-美国何以兴?苏联何以衰?作为近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向何处去?为什么20世纪资本主义不但没有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腐朽和衰落,反而有所发展?为什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生存了七十年后幡然易帜,而且其后的俄罗斯八年之后未走出危机?“全球化”以来,传统意义的各国无产者没有见到团结起来的迹象而资产者却以各种形式联合起来了,这是为什么?谜底极为复杂,因为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而且存在着多个探讨的角度。本书中作者们尽量透过科技、经济、政策和制度等外层的硬壳,深入探讨问题的核心。并且,试图由此透视出,今后中国的走向不可避免地要对世界局势发生重林的影响。本书最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说为理论架构,探讨了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发展道路及其兴与衰的原因,总结了人类文明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功的经验和所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作者认为,综观20世纪的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有两大动力,即求发展和求平等。“前者导致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突飞猛进,后者导致改良和革命。”

作者简介

资中筠(1930~),原籍湖南耒阳。国际政治及美国问题研究专家、翻译家。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至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2年至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88-1992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至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2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主要著作: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等。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目录

冷眼向洋:上

第一章 概论

一 19世纪留给美国的问题

二 悠长而丰富的精神遗产

三 持续渐进的改良

四 言论自由和批判精神

五 最大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机制

六 美国与世界

第二章 在自由竞争与追求平等的悖论中摆动

一 简短的历史回顾

二 20世纪两大思想体系的相互制衡

第三章 公众的社会批判

一 “进步主义”运动

二 60年代的“新左派”和“反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

三 60年代运动与“进步主义”的比较

四 “后60年代”

五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主义

第四章 美国良心的负担——黑人问题

一 以种族主义起家

二 20世纪的民权斗争

三 变化与问题

四 几点思考

第五章 政府的渐进改革

一 小罗斯福新政

二 从老罗斯福到威尔逊

三 约翰逊的“伟大社会”计划及以后

四 福利制度的困境

第六章 基金会——独特的中介力量

一 教育、文化、科学

二 社会改良和社会科学

三 种族问题

四 国际关系

五 基金会的作用和所体现的思想

第七章 移民、教育与人口素质

一 移民国家的特殊条件

二 高度发达的教育

三 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

第八章 福兮?祸兮?

一 发展和平等

二 移民的优势与种族难题

三 自由主义的极限

四 从市场竞争到市场“专政”

五 对内立民主对外行霸道

参考书目

冷眼向洋:下

书摘

第一章 概论

20世纪的美国,的确如列宁所说,是在拯救资本主义。到世纪来回顾,这拯救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并不是消极的“拯救”,而是在不断克服矛盾和危机中飞速发展。事实上,没有发展,就谈不上拯救,资本主义如果停顿也就意味着死亡,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1941年,美国《时代一生活》杂志的创办人亨利?鲁斯(HenryLuce)提出了20世纪是“美国世纪”之说。不论此说的含义是什么,自那时以来,美国国力和地位一路上升,“超级大国”之名由此而来,到世纪末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则是事实。

另外一位分析家认为美国的繁荣得力于四位经济学家的理论:1.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概言之,就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专业分工,政府作用的严格限制和自由贸易。贯穿其中的哲学是私利能构成公德;2.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制造需求解决萧条和失业的理论;3.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反对社会主义;4.熊彼得的“企业家社会”,以思想和技术创新为经济的动力,也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这一分析有其中肯之处。……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