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原籍奥地利,后于1931年迁居英国并于1938年获得英国国籍。他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商业盛衰周期性》、《价格与生产》、《利润、利息和投资》、《资本的纯理论》、《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和哈里特·泰勒》、《感觉的秩序》、《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等。
目录
导言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被离弃的道路
人类意志形成世界的现状——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基础——自由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教条—— 但它不被容许得到发展还遭到离弃——德国成为新背离的领袖
第二章 伟大的乌托邦
社会主义对新自由的承诺——自由一词含义的改变——复活的恐惧——民主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第三章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的含义——“计划”的含义——选择一种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合理的竞争框架的指导型
经济——集中管理和竞争的结合不如任何一种制度
第四章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技术上的变化使竞争不可能——垄断增长的原因——技术上的变化造成的新问题——竞争之
不能实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对计划的要求在很大程度是专家的狭隘看法
第五章 民主与计划
媒体评论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指每件事情都应当由法律规定, 而是要把立法的范围限制在公认的形式法律之内 来源 价值中国网 郑伟强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