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坛与文人》系《百年潮》精品系列,收入我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学界专家学者以及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关于文化领域亲历事件的回忆以及论文三十八篇,涉及内容广泛,有周扬所谈鲁迅和20世纪30年代文艺问题、张光年日记中1981年批《苦恋》的前前后后,以及刘大年忆郭沫若、朱乔森忆朱自清、章含之忆章士钊,等等。由于作者曾亲历过历史或深入研究过历史,本稿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生动而翔实,具有信史、实学、新知、美文四者融为一体的极佳特色。
作者简介
杨天石,祖籍江苏兴化,1936年2月15日生。中国近代史专家。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八一农业机械学校教书。1962年1月,又调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组(后改为室),从事专业研究工作。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杨天石以十多年的时间主持编写《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北伐战争与北洋军阀的覆灭》,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学界均获得好评。1998年,他将多年来根据海外史料所写的论文、札记汇集为《海外访史录》,又将各类随笔汇集为《横生斜长集》,分别出版。杨天石在近年内还出版了《民国掌故》、《南社史长编》、《中华文化词典》(副主编)等著作。
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杂志主编。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及《中国哲学》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目录
《(百年潮)精品系列》序
斯坦因怎样骗盗了敦煌文物
五四精神和激进主义
我所了解的《大公报》——纪念《大公报》创刊一百周年
周扬谈鲁迅和三十年代文艺问题
萧军轶事
回忆乃超同志
丁玲、陈明融合在一起的生命
我的父亲朱自清
我所了解的《新建设》
“文革”前的几场文艺风波
胡耀邦对两次文艺风波的关注
1981年批判《苦恋》的前前后后
张光年日记选
唐达成访谈录
试读部分章节
王道士原来是个当兵的,退役以后出家当了道士,四方化缘度日。来到敦煌以后,在莫高窟定居下来。莫高窟虽说是佛教洞窟,但在重修的洞窟中,有些已增添了道教的内容,何况民间对佛道不大区分,常常一起供奉,所以王道士在佛教石窟中建立道观,人们认为很平常,还不断有人请他做道场、礼忏、祈福,香火日盛。王道士是个虔诚的信徒,他化缘的钱财不少,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一心一意要按照道教的规格重修和改造他所掌握的那些洞窟。首先是雇人清除洞里的积沙。
藏经洞是怎样发现的,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
1900年旧历5月26日清沙工作进行当中,人们发现现在编号为第16窟的甬道北壁墙上有一条裂缝。休息的时候,一个姓杨的雇工用芨芨草点燃旱烟袋以后,顺手将芨芨草插到身后的那条裂缝里。谁知越插越深,插不到底。杨某用手敲敲洞壁,听声音里面好像是空的。杨某告诉了王道士。当天晚上,王道士便和杨某沿着裂缝,去除了第16窟封闭处的封泥,打开了洞口,发现里面原来还有一个小窟,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现在编号为17窟)就这样被发现了。王道士并不知道所藏文物的真正价值,但他意识到是稀世珍宝,便请敦煌城内的官绅前来参观,企图引起对莫高窟的重视,以便获得更多的钱财重修石窟。但是,无人识货。直到1903年金石学家叶昌炽(时任甘肃学台)见到了藏经涧里的几件文物,包括拓片、绢画和写本经卷,认为,这是一批极有学术价值的古物,建议将藏经洞的全部文物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估计运费需要五六干两银子。但是当时,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已经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逼令清政府付出巨额战争赔款四亿五干万银两。这笔赔款分摊到各省的头上。甘肃省政府正忙于聚敛赔款,对保存珍贵遗物不屑一顾,只是责成王道士将藏经洞再次封存起来。清朝政府不予重视,对这批文物的命运听之任之。可是,对掠夺我国古代文物极感兴趣的外国探险家、考古学家,在本国政府的支持或资助F却接踵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