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中国公民参与

发布日期:2010-10-29   作者:贾西津 主编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   点击量:813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实,所有民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换言之,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可以说,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民主政治。

——俞可平

以公民权力看待公民参与,可以看到公民在政治制度、公共政策、自我治理等层面不同程度的参与,以及众多不体现公民权力的假性参与。本书的六个案例,分别选取公共预算中的制度化参与、公共政策的倡导性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民间组织参与,以及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农民自组织参与农村治理、外来工群体的参与式治理等方面的典型公民参与案例,对参与的核心机制、原则、问题、效果、制度条件等做了分析。最后专门探讨了媒体在公民参与中的角色,并翻译了阿斯廷女士1969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公民参与的阶梯》。

——贾西津

内容简介

公民参与是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公民参与对于民主治理的作用至少体现在公共政府产生与监督、公共决策运作过程、公民自治能力发展等三个方面。经典的公民参与主要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及其决策的过程,包括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以及公共政策参与等;现代治理理念下的公民参与还包括了在社区或其他小群体中的公民自治。

在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既往单位体制下的公民参与以政府组织和动员的方式进行,实际上只是公民“出场”或者决策贯彻的过程,缺乏公民权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在社会变迁的过程里,人们有较多利益诉求,尚未形成合适的表达渠道,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较低。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有效的治理,需要加强公民的参与能力,促进制度化参与机制的形成。

显示全部信息

作者简介

贾西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社会学专业)博士,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硕士。2001年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公民社会与治理,关注公民参与、公民社会比较研究、社会转型等主题。出版《心灵与秩序》、《第三次改革》、《中国转型时期行业协会的角色与功能》、《全球公民社会》(译)。

目录

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代序)

前言

第一篇 中国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途径分析

第二篇 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以环保NGO参与公共工程决策为例

第三篇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民间组织参与——以江西省扶贫试点为例

第四篇 城市社区的参与式治理——以宁波海曙区参与式治理为例

第五篇 农民自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以山西永济农民协会为例

第六篇 外来工的参与式治理——以奉化力邦村、上海桃苑村、海口外来工之家为例

第七篇 公共预算中的公民制度化参与——以浙江温岭为例

第八篇 公众参与中的媒体角色及其作用

第九篇 公民参与的阶梯

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篇 中国公民参与的非政府组织途径分析

提示问题

1.什么是公民参与?

2.非政府组织在公民参与中具有哪些作用?

提要

公民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经典的选举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以及新型治理理念下的参与式治理。公民参与的本质意义可以被视为公民权力的实现,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组织,是公民权力实现的重要途径。本篇分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类型公民参与模式中的作用和特性。第一类是以选举和人大代表制度为核心的结构性参与,它们对公民的赋权意义最强,但是目前相关的公民自组织非常薄弱,思想库在推动其发展中也存在角色张力,故而这类参与在现阶段呈现出个体性参与的特征;第二类是公民对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决策性参与,它们是最普遍的公民参与模式,在中国,政策倡导性非政府组织在某些领域得以较好发展,但是尚未形成普遍的制度性参与途径;第三类是参与式治理,代表了新型治理理念下的公民参与模式,其中,在农村农民自组织参与治理,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弱势群体参与式自治等方面,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中,形成公民权力新的生长点。本篇最后分析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障碍及其化解途径,指

显示全部信息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