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

发布日期:2011-04-21   作者:杨念群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5月   点击量:736


编辑推荐

“五四”不是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而是一场长时段的全方位革新运动。

“五四”不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也不应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

拿“五四”当国学的出气筒,只能看出所谓“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将“个人自由”的实现与否视为“五四”成败的唯一标准,毫无意义。

“五四”不是一场纯而又纯的文化运动,它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风潮,我们无法回避。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2

内容简介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著,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兼任中华书局出版《新史学》丛刊学术召集人。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1.1 引言

1.2 “五四叙事学”的缺陷:过度依赖“思想史”分析

1.3 修正途径:“五四”叙事的“社会史化”

1.4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1.5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2.1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2.2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2.3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2.4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五四”意识的转变:社会网络与身份认同

3.1 以“社会”解构“国家”

3.2 个人一社会一国家关系是如何被重构的

3.3 身份认同的难局

3.4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第四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4.1 地方自治的含义

4.2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4.3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出版后记

 

试读部分章节

1正文选读

“五四”运动的爆发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民主政治改革深陷危机状况的一个回应,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不过是内部政治变革连遭挫折的一个折射反映。

自序

修正途径:“五四”叙事的“社会...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出版后记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