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晩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

发布日期:2011-04-22   作者:张朋园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月   点击量:518

内容简介

中国人向往民主政治,以戊戌变法为起点,已经超过百年,如果追溯到魏源、徐继畲等的时代,则不下一百五十年。其实,先驱有意使中国民主化,曾经有过四五次的尝试;不幸他们碰到的都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只有望民主而兴叹。本书介绍20世纪上半期的四次国会选举,也就是中国人尝试民主的一些经验,据此而观察为什么民主政治在彼时中国不能生根发芽。

作者简介

张朋园,生于1926年。海内外知名学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所长等职。

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等。

目录

黎序

自序

绪论 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

第一章 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选举:中国试行代议政治

 一、清廷预备立宪,设立中央及地方议会

 二、咨议局议员选举

 三、资政院议员选举

 四、议员的出身背景

 五、议员的进取与保守

第二章 第一届国会选举:政党与政治精英

 一、革命共和,建立国会

 二、国会结构:议员定额与选民资格

 三、投票:复式选举

 四、党派竞争议席

 五、议员成分分析:精英分子的造型

第三章 第二届国会选举:安福系与研究系

 一、安福国会的由来

 二、选民调查与名额分配

 三、选举活动与派系竞争

 四、贿选及选举结果

 五、议员背景

 六、余论

第四章 国民大会选举:国民党与威权主义

 一、国民党还政于民:三院制国会

 二、选民调查与候选提名

 三、竞选与贿选

 四、派系之争与退让风波

 五、议员背景

 六、余论

结论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图

附录一 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名录

 一、各省咨议局议员名录

 二、资政院议员名录

附录二 第一届国会议员名录

 一、参议院议员名录

 二、众议院议员名录

附录三 第二届国会议员名录

 一、临时参议院议员名录

 二、参议员名录

 三、众议员名录

附录四 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议员名录

 一、国民大会代表名录

 二、立法委员名录

三、监察委员名录

征引书目

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选举:中国试行代议政治

一、清廷预备立宪,设立中央及地方议会

清朝到了垂危的晚年,试图以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虽然诸种措施未能使得王朝政权延续,中国却尝试了一些传统政治上未有的经验。如宣统元年(1909)全国各省设立咨议局,宣统二年(1910)中央设立资政院,便是一项空前未有的创举。这是我国首次体验西方式的民权政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迫于革命形势,宣布预备立宪,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要在九年之后(1917)召开国会,成为君主立宪国家。由于中国未尝有过议会政治的经验,先从地方议会开始,再从地方议会中选出代表,成立中央议会,冀望步步为营,走上议会政治的道路。在正式议会尚未成立之前,以咨议局及资政院作为人民练习议政的场所,是一种临时议会的性质。咨议局及资政院的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也有练习如何选举、试行民权的意义,其重要性可以得见。惟预备立宪只推进至第四年(1911)就停止了,因为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成了泡影。但是咨议局及资政院议员都选举产生了,票选议员的经验,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二、咨议局议员选举

咨议局,相当于今日的省议会。按照清政府的计划,原定在全国二十二省中成立二十三个咨议局,每省一局,江苏因两布政使分治宁、苏两属,拟设两局。但江苏人士认为这种近乎分割的办法,有碍他们的团结,要求只设一局。又因为新疆省人民教育程度落后[1],地方官请求暂缓办理,结果共设二十一局。

二十一省咨议局议员的定额,并非决定于人口比例的多寡。是时中国尚无人口普查,无法,改以旧日科举取进学额的5%为标准。由于各省教育水准不一,中原省份,文风较盛,学额较高;边远地区,文野杂处,水准较低,学额亦低[2],故各省议员名额因之不同。另外,江苏省负担的漕粮较他省为多,除依学额之外,又有增额。复因保障旗籍权利,京师及各省驻防,各专设议员12名。

[1]  据报导,新疆五千人中仅有一人认识汉字文意,见《东方杂志》第六年(1909)元月号《宪政篇》。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