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20世纪中国思想史

发布日期:2012-03-13   作者:启良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9年4月   点击量:560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历史和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的中国各种思想,提出本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实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种思想并存、斗争、实践并发展变化的历史。作者以理性并充满激情的文笔引领读者一同经历20世纪中国大地上的风云际会,与诸多中华民族时代骄子的精神世界交汇,了解试图改造中国改变世界的种种思想体系,看朵朵思想的火花怎样燃烧,灿烂,毁灭,升华…… 

一部理性的《20世纪中国思想史》。 

一幅20世纪中国精神世界的缩影。

作者简介

启良,又名孟姜夫,湖南衡阳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翌年评为教授。现为湘潭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学兼中西古今,尤以思想性写作见长,已在花城、学林和上海三联等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2种,论著逾六百万言,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具思想性的学者之一。

目录

 

绪论一:国问

绪论二:从人类历史的大宏观看20世纪中国的尴尬

第一章 从戊戌到辛亥

一 戊戌的遗产

二 庚子事件的思想史意义

二 清末宪政

四 革命与改良之间

五 难得的严复

六 梁启超:20世纪中国的启蒙之父。

七 孙中山:终归是儒生

第二章 从辛亥到“五四”

一 道术将为天下裂

二 新文化运动及其地位

三 “怪圈”不怪

四 俄国的光芒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http://rdyjold.gsinfo.cn/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313102227967.gif 

第一章 从戊戌到辛亥

一 戊戌的遗产

戊戌维新是20世纪前两年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的一笔思想遗产。言其为遗产,可从两方面予以理解:一、当时的维新人士有关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祈向,而且梁启超本人还是此时中国知识界的思想导师,热血青年无不受其影响;二、戊戌维新的难题和困结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的难题和困结。戊戌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带着诸多的困惑进入20世纪。一百年后,他们同样带着类似的困惑进入21世纪。

从此意义上说,戊戌维新既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点,又是其终点。因为此后中国的百年行程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圆圈式的运动,终点与起点相接。这样,如何看待戊戌维新也就成了我们今日研究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题中之义。

戊戌维新的性质,学界大多视其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且将其同尔后的辛亥革命作比较。前者为改良,后者为革命。故而前者的历史意义远不如后者。其实,前者也好,后者也好,性质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运动。不同的只是,前者保留清廷且借助于清政府的政权力量而实行改革,后者则是在推翻清廷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转换。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除太平天国外,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和改良,皆同西方列强有关。此前的中国,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可以自足自满。虽然其间亦有外域文化的传人,但却始终不影响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佛教便是一例。佛教来自印度,传人中国之后,非但没有将中国佛教化,而且其自身被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且对中国的政权形式和社会结构没有带来任何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两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充满着文化大国的自信,并且乐于将自己的文化输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乐于做文化的宗主。

然而西方文化的传人,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地位,使之从文化的宗主一坠而成他国的附庸。

显示全部信息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