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

发布日期:2012-03-13   作者:郑大华,邹小站 主编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点击量:564

内容简介

自由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潮,其本身经历了发生、发展和衰弱的复杂历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亦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多种影响。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关乎时代对自由主义的价值判断。近年来,学术界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非常活跃,成果也不少,但也表现出某种非历史主义倾向,这不仅造成了一些学术混乱,也容易误导广大读者,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事实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的目的是,对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正本清源,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本书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目录

http://rdyjold.gsinfo.cn/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313104324709.gif 

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关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对话

试论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1890~1949)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不结果实的精神之花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缘起与衍变

中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之比较——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为个案的心理类型学分析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演变格局

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内涵与整体逻辑

乾嘉后期汉学的学术兼容精神——兼论乾嘉汉学的社会政治观念

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

自由主义若干思想观念的早期输入

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

多少,还是有无?——试析《现代评论》对个人自由的诉求

民族危机下的中国自由主义——以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为中心

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国民党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观——以《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为中心的考察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关于“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对话

一 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

主持人:一般都认为活跃在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是一种舶来品,那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的?他们在把西方的自由主义传播到中国社会时又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怎样的嫁接?

郑大华:“自由主义”一词源出西班牙语“Liberales”。作为一种思想,它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洛克是这一思想的最早提出者。19世纪初,它被首次用作西班牙自由党的名称,表示该党在政治上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政治态度。后来自由主义才在欧洲和北美得到广泛流行和使用,成为近代西方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的代名词(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第618页)。由于自由主义者对社会问题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因而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里,自由主义的具体表现和特色是不同的。但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或流派,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这就是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维护个性的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认为保障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从这一核心价值或思想内涵出发,自由主义在思想上主张开放、多元与宽容,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主张通过温和的社会变革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是这种核心价值与思想倾向,使它区别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等其他社会政治思潮,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严格地说,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是严复、梁启超等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介绍到中国来的。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学中源”说就非常盛行,这种学说认为西方近代的一些科学技术、思想学说源自于古代中国。受其影响,严复、梁启超等人在介绍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同时,又力图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挖掘出能与西方“自由主义”相会通的内容,以证明自由主义在中国古已有之。严复就一再强调:“挽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所以他特别重视对老庄所谓“自由主义”思想的挖掘,著有《老子点评》、《庄子点评》等书,对老庄的一些思想作了“自由主义”的阐释。如《老子》三十五章言:“往而不害,安平太。”严复阐释日:“安,自繇。平,平等也。太,合群也。”这种阐释可能有利于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我们不能说老庄思想是他自由主义思想的来源。因为严复是先有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思想然后对老庄思想进行阐释的,而非是他从老庄思想中吸取

……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