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中外监督制度比较

发布日期:2013-11-12   作者:尤光付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   点击量:575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由徐育苗主持,邀请本校政治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学院、管理学院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通力合作完成的,是一项集体研究成果。比较政治制度是政治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企盼我们的研究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一、监督制度的源流

二、监督制度的相关理论

三、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四、监督制度比较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

本章结束语

第二章 代议机关监督

一、代议机关监督主体及其权力

二、代议机关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三、代议机关监督的方式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行政监督

一、行政外向监督

二、行政层级监督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所谓监督,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方面的某种目的或目标,仰仗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约束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而评议、督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们的权利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的各种规则、习惯与实施手段,就构成监督制度。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之一,监督制度具体包括了监督的理念,主体的权责,监督的内容、客体、过程、方式和设备等方面的规则和机理。

监督起源于社会生产和分配中的记事和契约活动,后引用于公共治理之中。经历近代和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形成,监督已从原来的督军和自上而下的检查督促,更多地转向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控制和国家权力运作中的监控与制约,转向了权利的维护。因此,人们看到的各种监督关系,有的是法律关系,有的却是社会关系或政治关系。从公共治理角度看,监督制度的功能在于降低治理成本,纠正治理偏差,促进社会合作,服务经济发展,抑制腐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若干学科,比如社会学、政治学、宪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新闻学等,都把监督列为研究对象之一。尤其是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对监督的主体、客体、范围和内容,对监督的依据、功能和目的,对监督的权力构成、动作程序和分层分类,都有一定的探讨。

……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