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

发布日期:2014-06-19   作者:俞可平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3月   点击量:1314

编辑推荐

1.有关中国最热政治问题的思考:中国模式,全球化,民主,治理,合法性。

2.本书作者俞可平教授2011年被英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位思想家”,列第19位。

3.本书呈现了俞可平教授的最新观点,既有深入分析,又具有学术普及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俞可平教授最新的关于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的相关学术文章,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俞可平教授最新的学术观点,包括敬畏民意、中国模式、民主治理等几大主题。

作者简介

俞可平:男,1959年生,浙江诸暨人。教授,政治学、哲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1988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毕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政治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政治研究所主任,并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课题总负责人,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校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目录

作者序

敬畏民意

1. 敬畏民意

2. 人民至上

3. 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

4. 人民政协与人民民主

5. 更加重视社会自治

6. 政改须抓住机遇

中国模式

7.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

8. 新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

9. 中国的治理变迁30

10. 政府创新的经验与教训

11. 新移民运动、公民身份与制度变迁

善治与合法性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俞可平教授观点摘录:

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离开民主去谈论自由、平等、人权,就像离开市场经济去谈论自由贸易一样不得要领。

我一直认为,新中国第三个30年的改革重点,将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随着改革中心的逐渐转移,改革的难度也将显著增大。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革必须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事关民主法治、社会公正、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官员廉洁方面,改革日益呈现出不进则退的局面。

东西方国家在合法性方面遇到的严重挑战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意味着政治合法性在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型,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正在从福利、民主、善政等转向善治。我认为,善治将是人类在21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来源。仅有民主,不足以保证善治;没有民主则不可能有善治。

政府没有为公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客观条件是一种重大失职,但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去实现公民的幸福,或者试图替代公民去实现公民的幸福,则是相当危险的。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