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服务政府

发布日期:2014-06-18   作者:俞可平,何增科,徐焕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8月   点击量:1225

内容推荐

《服务政府》卷由导论和13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报告组成,广泛选取在服务政府主题下代表性的经典个案和研究成果,梳理了十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开展的探索和创新,其中一些实践已被广泛借鉴和推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改革思路逐渐明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更为清晰地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作者简介

徐焕,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助理研究员。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政治等。近年来,主持过4项省部级课题,参与过多项社科基金、国际合作、部委委托等重大课题,发表文章近20篇。

目录

总序俞可平

导论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徐焕

建设服务政府

——焦作市的实践陈家刚

成都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从“一站式”到“一窗式”项国兰

基层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

——北京西城区街道公共服务大厅案例研究龙宁丽

公共管理创新与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山东青岛莱西“为民服务代理制”为例包瓘钧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打造服务型政府

——以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服务承诺制”为例徐焕

创新政府履行方式,构建新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宁波市海曙区的案例研究吴玉霞

基于合同的公共服务供给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迄今为止,我一直是增量改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我在20世纪末提出了“增量民主”理论,并且在21世纪初主持发起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在社会各界已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便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增量民主”推动社会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尝试。

——俞可平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

这套丛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对中国民主治理的实践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最为全面的一套丛书,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民主治理的进展与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民主治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发展趋势的了解。

——何增科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

俞可平教授积极倡导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和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由他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至今已持续进行了12年,国内政治学界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先后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过这一特大型的研究与奖励计划,本丛书的出版,不仅对于推动我国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各级政府的改革创新也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张小劲 清华大学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导论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徐焕

(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服务型政府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始于英、美,并迅速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推动下,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取向。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同时,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最终实现行政的科学、民主、透明、高效。

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的行政改革与转换,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公共行政理念,如公共行政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行政管理”主体与被管理对象(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不对等。若使行政改革出现新的转机,必须从原有的思路上进行突破,跳出机构归并、人员裁减的老思路,进行大的制度变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也就成为必然。

第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既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也是我国现代化背景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互动的结果。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同步进行,导致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改革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三农”问题、非公有经济发展问题、弱势群体问题,这就要求政府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服务型政府理念正好能够因应这一需求。

导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与未来第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角。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要由生产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经济发展的控制者、审批者成为服务者。政府要通过良好的制度供给、公共政策供给,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此外,加入WTO也直接推动了我国政府的转变,它要求政府必须公开透明,政府模式由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要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WTO规则接轨的法规体系。

第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们采取了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产生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威胁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政府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协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第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现有公共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建设的要求。2003年的SARS危机暴露了我们原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严重缺失。原有公共卫生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在履行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职能上有严重缺位。同时,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弊端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基本集中掌握了本地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转型,现有体系暴露出许多弊端,不仅导致各级政府机构臃肿,还造成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成本过高、服务质量低下。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公共服务模式,为切实推进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建设责任政府需要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建设法治政府是要依法明确政府的各项职责,保障公民权利,将政府的决策、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建设廉洁政府,就是确保各级政府以权谋公、清正廉洁。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四型基本要求中,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基础和根本。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多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服务型政府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的进展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来自我国各地基层政府在改革实践中的创造,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理性思考。20127月,国务院还正式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指明了努力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稳步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政府职能开始转变,突显了服务性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改革思路逐渐明晰。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2004年,温家宝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回应公共管理实践需求,对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进行了新的要求,更为清晰地提出要“构建起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重点体现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上。一些地方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削减和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如本书收集的两个案例:北京市西城区2005年通过综合受理、联网受理、全程代办等方式,打造新型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四川省成都市20042月建成了全国首家省、市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此后,成都市又于2007年启动了“一窗式”并联审批受理平台,各职能部门在这个平台上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综合管理部门实时监控,测评;申请人可与审批部门双向互动,在线查询。

(二)不断探索政府结构的优化,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设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七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将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1988年,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将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1993年,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将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1998年,为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2003年,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2008年,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2013年启动的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除国务院机构改革外,地方政府也从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出发,注重优化各级地方政府组织机构,加强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直接相关的部门建设。一是推进地方大部制改革。例如,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按照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采用“同类项合并”的方式调整部门结构,启动了以大部门体制改革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地理顺了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提高了行政效能。二是推进乡镇和街道改革。例如,200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整合乡镇七站八所的资源,设立了“一办三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由原组织、党政办、监察等部门组成,重点负责绩效考评和综合协调工作;产业服务中心由原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水利站等组成,重点负责产业规划、扶持和发展工作;社会服务中心由原乡镇民政办、计生服务所等组成,重点负责简政放权工作;政策法律服务中心由原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等组成,重点负责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处理突发事件等。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