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全国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

发布日期:2010-03-25   作者:孙哲 著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   点击量:1206

内容简介

如何看待人大的改革对今后中国政治的启迪?今后中国宪政发展的“软着陆”如果把人大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落脚点,我们又应该怎样持续地推进中国的政治改革进程?

全国人大作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起步的一个主要平台,已经成为联结民主理念与宪政实践的国家根本制度。如果全国人大能够变得更为强大、更加独立、更有自信,那么它的改革和发展就不仅会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新的规则和程序,而且会更好地整合分化的社会利益,从总体上影响政治决策,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持续变迁,并根据环境的变迁来调整自身形式的富有弹性的体制”。

笔者认为,人大的改革不能仅仅依赖政治热情和激情,必须具有牢固扎实的政治基础和切实可行的政治技术。从这个角度考虑,人大的改革和中国宪政建设的艰难起步,首先应当考虑未来中国政治文明的体制性目标和非体制性目标。

这本书虽然只是自己在几年前在美国读书期间就“比较议会”专题进行的学术探索的一个侧面总结,但苟有此心此志想为中国未来政治文明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便不忌“隔靴搔痒”之嫌,将之奉献给读者诸君。

图书目录

表格目录 1

图表目录 3

缩写 4

中文版序言 1

◆第一部分宪政中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章宪政“软着陆”的支点:全国人大及其“价值坐标’,

一、引言 3

二、转变中的全球立法体系 7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1

四、制度变迁:19792000年的全国人大 16

1.“立法利维坦”的复苏 18

2.调查领域与研究线索的确立 21

3.宪政“软着陆”的政治前景 29

五、方法论的选择:历史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 30

六、本书章节的纲要 32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

一、引言 34

二、机会之窗 38

11982年宪法 38

2.回顾:1982年以前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40

3.党所扮演的新角色 46

三、变革浪潮: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55

1.党的支持 55

2.党的领导 59

3.实质性的进步 61

四、党的领导网络及其新的发展 63

1.党的领导网络 63

2.党组的功能 65

3.有关“新的接管”和“消极赋权”的争议 69

五、结论:“党治”与“法治”的步人正轨 72

◆第二部分全国人大的制度逻辑与解析模式

第三章制度的变迁

一、引言 75

二、全国人大的结构:主要特征和功能 77

1.组织结构 77

2.主要职能 80

三、复杂性的成长:制度“硬件”的变迁 81

1.提升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的地位 82

2.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 91

3.专门委员会的更多活动 100

四、“软件”的发展:内在的一致性与服务 108

1.民主程序的扩展 108

2.职员系统的新管理方式 112

五、结论:自主性的提高 116

第四章立法模式的变化

一、引言 121

二、立法体系中的全国人大 124

1.宪政框架:法律制定的三个层次 124

2·主要参与者:专职立法人员 126

3.程序:法律制定的六个步骤 120

三、立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 131

1.输入控制权的获得:立法规划 132

2.起草能力的提高 143

3.冲突与一致:审议阶段的辩论 151

4·立法输出:解释与执行 161

四、评价:中国的“立法奇迹”? 165

1·法律数量的戏剧性增长 165

2·立法质量的明显提高 168

3·立法程序的逐步建立 169

4.政治意义 171

五、结论:立法功能的扩张 174

第五章监督权的加强

一、引言 176

二、全国人大在宪政监督框架中的角色 177

1.复杂的体制、分散的单元 177

2·政党监督的平台 180

3·监督政府工作的不足 182

4·对公民违宪行为的监督 183

三、法律监督的新措施 184

1·执法不严 184

2·切实的变化 186

四、工作监督:对政府的间接管理 192

1.基本形式 192

2.审议工作报告 193

3.预算监督:“钱袋权”及其行使 197

4.现场视察与专项检查 205

5.质询与调查 210

6.充满争议的监督活动 213

五、一套新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法 215

1.一套新的监督机构 215

2.监督法 218

六、结论:有待提高的监督力度 222

第六章代表职能的增强

一、引言 223

二、选举过程 226

1.选举法:规则之改进 227

2.选举过程中的“双轨制” 233

3.“戴帽”候选人问题 239

三、选举结果:代表素质之评估 249

1.人大代表名额及分布 249

2.人大代表的社会及职业背景 253

3.角色转换 257

四、增长中的自主性:人事选举中投票行为的案例研究 265

五、结论:代表责任 268

◆第三部分全国人大的“政治位移”及其动力

第七章变革的引擎

一、引言 271

二、关于全国人大变革的五种解释 272

1·强有力的领导 272

2.政策团体的形成 280

3.宪政意识的增强 286

4.地方人大的发展 294

5.外在影响 298

三、这些解释的有效性程度 305

四、结论:中国对现代立法体制的追求 312

第八章结论

一、对全国人大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 313

1.对全国人大变革的理论反思 313

2.对全国人大改革方向的展望 316

3.中国宪政“软着陆”的前景 322

二、西方议会政治发展对全国人大改革的启迪 325

1.世界议会发展揭示的理念和规律 326

2.全国人大改革可参考引进的十大“政治技术” 328

参考书目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