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发布日期:2014-06-19   作者:俞可平 主编   文章来源:人大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   点击量:3442

本书系统地分析和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理改革的轨迹,特别是民主选举、政治参与、行政管理、公共决策、依法治国、政府责任、公共服务、政治透明、权力监督等领域的变化发展。各章作者均为国内政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全面观察了中国30年治理变迁的历程,深入分析了治理改革的原因,总结了治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而且直面中国在民主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俞可平,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哲学和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及台湾东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

目录

第一章 走向善治:30年来中国的治理变迁及其未来趋势  

第二章 民主选举

第三章 政治参与

第四章 行政管理

第五章 社会政策

第六章 依法治理

第七章 政府责任

第八章 公共服务

第九章 政治透明

第十章 权力监督

附录 30年中国治理改革大事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走向善治:30年来中国的治理变迁及其未来趋势

三 治理改革的重点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政府开始转变职能,从许多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退出,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20世纪末,中国政府下决心“要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①。与此相适应,政府的作用被界定为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民主政治。随着政府作用和职能的调整,政府治理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重点领域逐渐形成。从过去30年政府治理的演变来看,以下这些领域逐渐成为中国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生态平衡、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社会公正。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收入分配呈现绝对平均主义的倾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平均主义倾向,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指出,要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他说:“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他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②邓小平的这一经济改革思路,实际上是一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核心内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直到中共十六大,中国政府一直奉行这一发展战略。……

版权所有: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人大研究》杂志社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网站信息管理系统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人民路9号

邮编:730046

电话:(0931)8921135,8921136

传真:(0931)8921136

备案信息:陇ICP备17005345号-1

建议使用: 1024*768分辩率

技术支持: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技术支持电话:0931-8887734-87